青海师范大学论坛-西海昆仑
公告:2015新生请加QQ群 101822336
青海师范大学论坛-西海昆仑
公告:2015新生请加QQ群 101822336
青海师范大学论坛-西海昆仑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青海师范大学BBS 青海师范大学论坛
 
首页首页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注册注册  登录登录  

 

 我暑假去三川

向下 
作者留言
shanxiren




帖子数 : 3
注册日期 : 10-08-02

我暑假去三川 Empty
帖子主题: 我暑假去三川   我暑假去三川 Empty2010-08-02, 11:41

志愿者老师的支教日记
美丽的三川
三川地区位于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南部黄河沿岸,是一块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美丽的小盆地。因其境内有三条主要的季节河—赵木川河、大马家河(也叫朱家河)、桑卜拉河(也叫前河)串境而过流入黄河而得名。三川东面同甘肃永靖县接壤;南面同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隔河相望;西面同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毗邻、西北同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为邻;北面为民和县治境。
一、三川的地理位置、地貌、气候
三川地区的地理坐标为东经102°55'左右,北纬35°—36°左右。东部离甘肃旅游胜地炳灵寺二十多公里;南部离西北商业重镇临夏市86公里;西部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孟达天池”20多公里;北面离西北有名的七里寺药水泉40公里。
三川地区最低海拔1600多米,最高海拔2200多米。总面积466平方公里,地貌属第三纪红土断崖发育的丹霞地貌,地层属白垩系。黄河从三川身旁流过,留下了这片富庶肥沃的土地,这就是四万土族儿女繁衍生息的三川大地。这里四季分明,气候温暖,年平均气温8.6℃,无霜期200天左右,年降雨量350—400毫米,年均日照时数2500—2600小时,太阳辐射为年每平方厘米130—135千卡,土壤主要以灰钙土为主。这里气候温暖、环境宜人、风光优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有名的瓜果之乡,素有青海“小江南”之称。据古籍《秦边记略》记载:三川在明嘉靖时“水溉田畴”、“枣梨成林、膏腴向望、其地水草大善”。清代诗人吴栻曾作《三川杏雨》诗来赞美三川:
曾将烂漫照三川,活色生香谁与怜。
柳外青帘堪问酒,水旁红雨白成泉。
千家门巷皆铺锦,十里园林尽罩烟。
岂是中州文杏好,移来还待探怀贤。
在春光明媚的时节来到三川,那迷人的田园风光会使你陶醉留恋,阡陌纵横、绿浪翻滚、桃红胜火、梨白胜雪、黄河蜿蜒如带浩荡东去。在那绿浪碧树之间不时会传出一阵阵“花儿”和“库咕笳”,若断若续,悠扬婉转,情景交融,让人顿觉到了人间仙境一样。

二、三川土族民俗
三川土族是青海高原古老的民族之一,勤劳纯朴,热情好客是土族人崇尚的美德。三川地区的悠久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民族民间风情,构成了青海高原上一幅色彩艳丽的风俗画。 三川土族的民族的民俗文化尽管受汉文化影响较深,但它还有着比较独特的民情民俗。人称“三川土族月月有节过”,吃、喝、穿、居、行都有其独特的习规。
1.三川土族的饮食 主要以小麦、包谷、洋芋为主。喜爱面食,面食主要有凉面、汤面条(俗称其子花面)、搅团、散饭(土语称者尔麻)、面疙瘩(土语称波儿旦)、馍(土语称地美)。特别喜食烧制的困锅馍,至今还是三川土族的特色食品;油炸馍、油饼、油果(土语称普佐),烙油饼(土语称沱沱儿)也是土族的特色食品之一。逢喜庆时还有“卓阔”(一种油和面伴熬的食品)。喜喝熬茶,喜饮酒,当宾客至家,首先就得以酒相待,否则认为不敬。
2.三川土族的服饰 三川土族在民国至解放初期尚保留着传统的服饰。到六十年代,特别是***以后,服饰基本上演变为现代大众服饰,但又些老年人或在喜庆之时也有着传统服饰的。
土族男子古时主要穿毡袄、毡衫、毡裤,明清时服饰有大的演变。男的常穿大襟短褂,衣边和领口还镶有花边,腰系绣花腰带(俗称卧肚子)、绣花钱包、绣花烟包等。老年男子穿长衫,系大抱系腰,有的外套青短褂、穿虎头鞋、大档裤,头戴船形毡帽,后改为礼帽。土族妇女上穿绿色镶有花边或绣花的短袄,袖口套有“填袖”分五色绣花,同衣服颜色一起体现七彩。下穿红色白褶裙,根据年龄分红色,紫色等。头发用头绳高束在脑后称“商图”,用布巾或丝麻织成的包头盖头。节庆贺婚礼戴较名贵的头饰。土语称“索子都脑吊”,又称凤凰三点头;双耳戴银制的耳环或耳坠(土语称“索罗坠”)。未婚女子束单辫或双辫,辫上缀有贝壳、铜钱等饰品。头上佩戴没有脑吊的头箍。冬季还戴绣花耳罩(土语称“其给吉儿”)。
3.土族民居 三川土族民居同汉族基本相似,一般人家都有院墙(土语称昂脱)四面盖平房。土族民居的独特之处是主房大都都在北面,叫天舍。也叫麻总天舍,主房内供有财神和“塔拉尕”(即神箭)。院中央有花坛,下埋宝罐(土语称崩巴)。家中长辈住上房,晚辈住东西厢房。灶房一般按在东面,供有灶神。大门设在东、南、西面,还供有门神,忌在北面设大门。
4.土族的婚俗 三川土族的婚礼自始至终要延续好几天,都是在歌舞中进行。婚礼分为告户、收客、娶亲、送亲、结婚仪式、喜宴等许多部分,仪程繁缛,一丝一毫不得疏忽。
三川土族在举行婚礼前须经订茶、订酒、认亲、要亲四道程序。婚礼经过告户,收客、娶亲、送亲、喜宴、谢酒、回门七道程序。
告户 告户是土族婚礼的序幕。在土族举行办婚礼前十天,双方要召集各自的亲房本家,告知婚礼日期。商讨举办婚礼的各种事项,即日起亲房本家就开始筹办婚礼,也在告户晚上唱婚礼“道拉”(道拉是唱歌的意思),村里爱唱“道拉”的人也可以后这天晚上开始举办婚礼人家唱“道拉”。
收客 收客在男女双方家同时举行;这一天双方至亲亲友前来贺喜。男方要派媒人到女方家送礼;礼品是四瓶酒,半片猪肉,二十个蒸饼。席间女方阿姑们边歌边舞表演传统的婚礼歌舞。还要“骂媒”,戏弄媒人索要针、钱,其场面热闹非凡,幽默滑稽,充满着喜庆和欢乐的气氛。有些习俗还体现土族婚俗演变的遗风。晚上,男方家要派两名娶亲人到女方家娶亲(土语称为“阿和亲”),也和白天一样,阿姑们用唱、舞、骂的方式戏弄娶亲人,男人们则要同娶亲人对唱“道拉”,所唱“道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问有答,场面比白天更加热闹,至到送新娘上马才离去。
宴席 宴席(土语称“库润”)是土族婚礼中最主要,仪式最多的一天。宴席在男方家举办,出席宴的主要是女方的送亲嘉宾和至亲亲戚。男方家在早上四五点就到村口去迎接新娘和送亲人:新娘下马后在离门口百步远举行“过火”、“坐斗”、“梳头”仪式;男方的女人们唱着“尚当”歌(即梳头迎接歌),将新娘迎进门;新娘进房后,男方女人们唱着“揭盖头歌”举行揭盖头、开箱仪式,席前还要看位排座,每一席上位左边是女方客人,右边是男方陪客;娘舅、媒人、庄亲、女厢坐什么席都有严格的规定,不能错半分。坐好席,男方要唱“安席道拉”,宴席才算正式开始。席间还要唱“送喜道拉”、“迎喜道拉”及酒曲“八洞神仙”、“门楼歌”、“十劝人心”、“七好比”等。席间要由东家、新郎给嘉宾敬酒,对方娘舅要给新郎搭红。席间中间一段时间还举行“抬针线”、“谢媒人”、“谢娘舅”、“谢喜客”、“谢娘恩”、“交代阿姑”等仪式。宴席结束后宾客们唱着“相谢道拉”出门,男方的值客们手捧酒碗给出门宾客敬“门盅酒”。送走宾客后,值客们唱着“巴依儿歌”将男方长辈们迎进门,举行新娘、新郎叩头认亲仪式,所接受叩头的都要给新人赠送礼物,晚上还要分食女方家的油干粮,男方家的油“卓阔”。在新娘房间由平辈嫂嫂等主持的“铺床”、“换盅”仪式。
谢酒 谢酒是三川土族婚礼的第三天。新娘父亲要带着礼物到男方家答谢昨天的盛情款待,全村的村民都在这一天来贺喜。宴席规格同前一天一模一样。席间还要举行谢父亲仪式和闹爷爷奶奶的活动。新娘新郎要到至亲的“家务”家吃“请到”。
回门 回门是三川土族婚礼的最后一道程序。婚礼第四天,新娘娘家人要来人接新娘回门。到女家后,新郎、新娘要拜家务,到新娘家务家吃“请到”。下午回男方家后,要举行切“十刀面”仪式,要新娘亲自将“十刀面”端给所有家人及至亲家务,所有吃饭的人都得给新娘给钱。正月十五新娘要到娘家避火,才正式算作婆家的人了。
5.三川土族的丧葬和禁忌 三川土族的丧葬分土葬、火葬、水葬、天葬。有子女和正常死亡者实行土葬。棺材一般是平盖彩绘。墓穴分直堂、三堂,直堂长一丈左右,宽五尺左右,深七尺五。三堂(也叫撺堂)长宽同直堂基本一样。棺材下葬后用用土块堵作三堂口后填土。葬礼一般举行三至七天,要请喇嘛诵经,请外家扯孝,由阴阳先生择吉日吉时出殡下葬。
喇嘛和非正常死亡的成年人或无子女的实行火葬,骨灰不能入祖坟。未婚和未成年男女实行水葬,夭折的婴儿实行天葬。
三川土族忌食圆蹄牲畜肉和狗、猫、鸟等肉;待客时忌给客人有裂缝的碗杯中盛饭、倒茶;婚礼中忌服孝、孕妇迎接新人;生小孩和得传染病时有忌门习俗。
6.三川土族的节日和庙会 三川是个山清水秀的瓜果飘香的地方,这里还有着丰富的地域历史文化和沉淀的民族风俗文化,这就是慈祥的母亲河带给三川土族儿女的母爱礼品。
三川土族同周边的汉族同胞一样过传统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阳节、中秋节、腊八节等,但也有许多土族特有的节日和庙会。如:正月初一至初三的春节;正月初五的朱家寺庙会;正月初六的文家寺庙会;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栽种节;官亭鲍家、中川民主等村的“耒宝会”;正月二十一的五谷生日;正月二十九的官亭镇“火花节”。
二月有二月初二的“炒麻麦节”、耍龙灯登山节、二月十二至十五的官亭崖尔寺庙会(俗称二月莫兰),表演誉称为“戏剧活化石”的土族寺院话剧“诺彦审喇嘛”;二月十九日的中川峡口朝山会。三月初三日,三川各庙的麻呢会;清明节;中川下川一带祭祀祖先的“唐阴会”(择日举行)。四月初一的中川鄂宋家、王家等村的转青庙会;初八,中川草滩、金田等村的转青庙会。
五月初五端阳节,官亭赵木川一带在积石峡大禹洞的祭祀活动。初六甘沟寺法会;五月十三,官亭关帝庙祭祀活动;五月十六,官亭郭家庙二郎神装脏仪式;官亭各村、中川光明、前进的青苗会。
六月初六,官亭鲍家沟“花儿会”、杏儿协拉歌会;初八满坪崩炕滩庙会、“花儿会”。
七月十二,三川土族纳顿节开始,十二是中川宋家会,十三是鄂家会,十四是桑卜拉会,十五是文杨家会,十六祁家会,十八是王家会,二十是中川辛家会,二十一是中川马家会,二十六是官亭台子会,二十八是官亭下赵家会。
八月初一是官亭余家会,初二是安家会,初三和初六是山赵家会,八月十二是赵木川上庄会,八月十一是中川民主沟上红庄会,八月十二是民主赵家会,八月十五是团结下排沟会,十六是中川巷道祁家会,八月间过“纳顿节”的还有杏儿乡部分村、官亭山区村、前河乡卧田、丰一、丰二、庙儿庄、牟家寺等村。八月十五的中秋节祭月活动等。
九月初一至初六官亭梧释会,初六是库巴沟会,初八官亭鲍家会,初十官亭喇家会,十二官亭四户会,九月十五中川朱家会,十六中川胡李家祭祀活动,九月九老年节登山活动及“牧羊人解脱节”。
十月的冬至节,腊月的腊八节。还有在各月择日举行的民俗活动。

会师记之一——彩虹之路
印象中这是自己第一次独立出远门,在妈妈的声声叮咛和爸爸的谆谆教诲下,我们到达了北京西站,我怕妈妈难过只让她送到了了门口,我自己一人奔向了进站口。在西站我又一次体会到了人山人海,远处近处无数的人影和箱子包围着我,而自己是多么渺小。
“北京西到西宁列车晚点,发车时间另行通知”十三号候车室大屏幕上的信息给我的心浇了一盆冷水,我当时真想回家,反正家近,待会再来就是了。可是想到候车室里苦苦等待的孙新景我还是毅然决然的冲进了候车室。和伙伴会合后,我们开始了漫长的等待……
然而命运充分的向我们展示了她的两面性,一边是我与新景的焦急等待,另一边我们的另一个同伴王清也因祸得福,因为坐错车王清本已错过了火车,但是由于列车晚点她竟幸运的赶上了,或许她是当天唯一一个为晚点欢呼的吧。漫长的等待换来的是有一个悲剧,由于挤车的人太多,我在上车的一瞬间被光荣的推到了箱子上,杯子随着一声脆响摔在了铁轨上,真是出师未捷杯先死啊!
拥挤过后,我终于到达了座位可是繁重的行李让我们很头疼,这时一位老大爷主动帮我们把行李放在了上面,真是不幸中的万幸了!下午三点二十四分火车缓缓驶离站台,那一刻的我真是百感交集,心中默念“再见北京”
路途中新景的男友在石家庄给她送了好多吃的,我内心可真是羡慕嫉妒恨啊,不过如此温情的一幕也为我们的旅途平添了一份温暖。我们的邻座有这样一位仁兄,此人在火车上过起了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生活,而且他的种类齐全,白的啤的齐全,就连肉也有鸭肠、肘子、牛肉等等,真是羡煞旁人啊!再说其边上的一位十一岁小朋友,他充分为我们验证了人小鬼大这个词。小鬼头开始时是与他对面的喝酒仁兄高谈阔论,可谓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笑声不断从孩子的嘴里发出,他古灵精怪模样让很多旅途中的人都哈哈大笑,顿时为拥挤的车厢带来了丝丝欢悦,然而你如果一位他就这样结束了表演就错了,小朋友看我们三人玩牌,小脑袋一转跃跃欲试的想加入战局,对于这样一个小可爱的加入我们自然是夹道欢迎。于是只见一只小手穿梭于我们的之间,嘴里还喋喋不休的说着童言痴语,我们几个人被他逗得笑得合不拢嘴,在他身上我们又一次感叹自己的青春易逝,哎真是长江前浪推后浪江山代有才人出啊!






说完了人再说说一路的风景,这一路上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就是洪水无情,由于陕西一带连降暴雨造成河流上涨,洪水奔腾于火车之下很壮观,同时我也发现河中微微露出的小山头又一次感叹洪水无情,昔日高耸的山峰此刻已沉入湖里,想想就让人觉得害怕,再回想一下我们晚点的原因就是陕西境内山体滑坡,造成火车被堵,更是让我的心为自然的无情而震撼。
人与景的结合让我的一路充斥着欢乐与悲愤,但是满心的期待还带我来到了这里------三川这个魂牵梦绕的土地,我来了,带上我的热情和憧憬在经历了一条通向彩虹的路上,准备好了与我的战友们一起带孩子们去欣赏他们心中的彩虹!
作者:郝静雅


会师记之二——路上风景
终于要踏上这段奇妙的旅程了,临行的前几天我既激动又紧张,憧憬着未来二十多天的支教生活。打点行装的时候生活用品带了很少,为的是腾出更多地方携带我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17本各个方面的书和19本自然、科技、语文类的杂志,因为在我们走了之后,这些书籍依然可以继续为他们传授知识。
从中国东北部的呼伦贝尔草原到西北部的青海民和,整整两天,换乘不同的交通工具,独自拎着四个沉重的行李,体味不一样的风景。
内蒙古东部到西部的地理环境依次为——森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我乘飞机走完这一段行程。上飞机之前蓝蓝的天上班白云飘,草原上面马儿跑;下飞机之后灰蒙蒙的天空看不到一颗星星,满地跑的是日益增多的机动车。经济越发达的地方环境越差,看了让人寒心。
接下来乘16小时火车从呼和浩特到兰州,窗外是黄色的光秃秃的小山包,好不容易见到几片绿色却是农民们种的庄稼。只能看着山谷中水曾经流过的痕迹幻想这里曾经有条细细的小河,而冲出这么宽的山谷的大河,大概已经是N个世纪以前的事情了。火车晚点半小时。兰州到民和很近,只有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我之后换乘的双层火车被称作“子弹头”,但还是晚点了20多分钟。听当地然说,来这里的火车经常晚点,非常奇怪,我已经很幸运了。
鸿毓和峰龙来接站,见到这么纯朴、热情的当地大学生,我紧张的心情有所缓解,相信未来可以和他们成为好朋友。
第一次吃当地纯正的牛肉面,味道真的很不错!
之后和大叔等三人会合,乘两小时大巴车到官亭。这一路上风景渐渐变的漂亮,尤其中间一段,真的是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跟我想象中干旱炎热的大西北很不一样。
所有人都一样,进门三杯青稞酒酒,我因为身体不好只品尝了一点点。酒的味道甘醇,喝下去胃里暖洋洋的。脖子上带着老师献给我们的洁白的哈达,跟着其他志愿者走进我们将要共同相处20多天的校园,看到老师和同学们精心为我们布置的宿舍,我感受到一种家一般的亲切和温暖。
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和一群不认识的人一起做一件如此有意义的事情,想想就觉得兴奋。我很期待未来从满挑战的全新体验,我们都会全力以赴的!
作者:王文轩


会师记之三——东南到西北,辛苦并快乐着
23号晚上出发,26号晚上到民和,一路上火车从东南到西北,折腾了三天三夜,可以说是为支教的艰苦生活做了相当充足的准备。
十几天前才第一次出省到杭州上海,一不小心就又跨了一大步,从东南到西北,不远万里还是相当贴切的,当然现在的万里并不远。
第一次坐普通火车还是在去年,和同学一起去武夷山,从福建的东南到西北,花了十三个小时,坐得相当无聊也相当累,相比之下,厦门到南昌的这趟车好了一点,虽然是自己一个人坐过去的,虽然是十七个小时,但是沿途的风景,车上的旅客却大不一样,毕竟出省了,拿着一本中国地图册一路比对,踏着中国的土地,车轨便是足迹。
第二天中午到达南昌,半天时间的休闲时光,继续着自己的习惯,每到一个城市都要买张地图,研究下这座城市的布局,这个暑假路过非常多的地方,每座城市都留下了不同的印象,不过看多了之后发现,城市的现代化都是一样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匆匆过客,当然这一切只是表象,不过想要寻找真正的特色也并不容易。南昌给我留下的最大印象,不是八一广场,不是滕王阁,也不是八一桥上的黑猫白猫, 而是榕门路上三个中年妇女在打三人麻将,南昌人喜欢麻将,而且不怕三缺一,或许,这才是南昌的真正写照吧。


晚上坐最原始的绿皮车赶往兰州,卧铺。可能是因为新奇,第一次经过湖北,河南,安徽,第一次见华北平原的农田,第一次经过陕西,甘肃,第一次见识秦关之险,一路追着西落的太阳,吹着从湿润渐变为干燥的风,看看书,备备课,和陌生人聊聊天,晚点八小时,在绿皮车上呆了四十个小时,居然没有感觉到一点的无聊和不适。翻开中国地图,民和差不多是在中国的几何重心处,所谓的”西部”,面积超过了”中部”和”东部”的总和。








到兰州已经下午三点,到官亭是来不及了,负责接站的张鸿毓同学也就没去民和,由韩峰龙同学接站,晚上就住在民和,他叔叔家里。还好我手机在没电之前发了一条短信把到海石湾的时间告诉了他,不然很可能会生出很多的麻烦。
海石湾火车站,坐了一会的车就到民和县城,这里的发展程度并不差,听峰龙说这几年变化很大,看来国家西部大开发还是做了非常多实质性工作的。民和全称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位于青海最东边,县城这边主要是回族,官亭那边土族占多数。韩叔叔家条件已相当现代化,有崭新的数字电视和电脑,这条件在东部沿海也算基本配备以上了。
在民和,有两个现象比较吸引我的注意,一个是太阳,到快九点才完全落山,给了我很大的错觉,想起给家里打电话报平安的时候,感觉差不多才九点半吧,一看表吓了一跳,都快十一点了,青海的地理位置本不是东八区,却按东八区的时间来计时,加上北方白昼时间长,难免有种时间错乱了的感觉。另一个现象就是他们讲话喜欢用”就是”这个词,相当于上海人那句”对的”。



这里的民风相当淳朴,热情好客,从民和到官亭,这种感受一直没变,接待的基本是土族人,但是车上和一位回族的当地叔叔讲得很投机,了解了很多关于伊斯兰教的东西。路上的风景非常非常美,文字和照片都不足以记录那种感受。在民和住了一晚以后,我和早上到的吴湛,李晓琦一路到官亭镇中心学校,迎接我们的,是祁宾祥,朱海孚,郑剑峰一帮志愿者,是郭学良叔叔和王先林老师,是每人一个洁白的哈达,和三杯青稞美酒,酒确实很香醇,但是后劲还是很足的。
作为27号第一个到的外地志愿者,我还算是很快地融入了这个团队,熟悉环境,帮忙接待下一批志愿者。晚上,最后一批志愿者顺利到达,接完之后,张恩权老师给我们开了会,这次行动算是开始了。顾不得几天的劳累,马上投入新的工作,要想真的做志愿工作,确实是很不容易的,这边最大的苦并不在于这些条件,而是在这些天的劳累,怎么说呢,辛苦并快乐着吧。
作者:蔡景森
会师记之四——前往青海目的地


天!我觉得我的这次西行,也不比唐僧他们取经要省劲多少了。整个旅行过程和昨天刚到来的情景都无比纠结。
26号早上起床后,去纪念品店专门买了三套师大的明信片要送给那些孩子们,或者可以当奖品的~ 然后到卡务中心搞定了我那“冻结”的小卡,真是悲啊~再然后,去收发室拿信,咋也没有,大妈说要到宿管中心,去了之后也没找着~ 再然后,就吃了20岁在新乐群吃的最后一餐饭,准备走人了!
上午十一点,穿了一身短衣短裤,拎上差不多跟我一样沉的大箱子,向明光桥奔去,慢悠悠的不着急,因为车下午一点四十开~可怜就可怜在去的那么早!十二点,到站,然后晚点,早就听说河南那边发大水,正郁闷着呢,怕什么来什么,T55跟Z55都停运了,西站所有的列车只有两列晚点,我们要坐的T151就榜上有名,唉,真是。慢慢等吧


等来了静雅,已经一点多了。我一看,哈哈,她的箱子也不比我的小到什么地方呢!问题来了,我们只能找小红帽,要不上车根本抢不到放箱子的地方~好容易找着小红帽,他们还说我们的箱子太大了,要我们双倍于别人的钱,呼呼,好吧,终于进了站,王清还没来,我跟她讲“你到了进票口就告诉她,你去石家庄,上车补票就好了!”真是管用啊~~感谢某人提供的宝贵经验。
接下来就是longlong的火车旅行啦~~我、王清、静雅三人很high很high的坐在位子上,一路开始,小丫头就说个没完呼,然后我就睡着了,一路睡到了石家庄,然后拎了很多吃的回到座位上,嘻嘻,真是不好意思,大家见笑啦~路上有好多好玩的事儿:
第一,路上的人啊。有一个小男孩,99年出生的,巨能说无比,他自己可以把赵本山的《功夫》自己全背出来,还讲的有声有色;特别爱跟人交流,没一会儿就跟我们一起打扑克了,唉,好在有扑克,这样一来好快就过了一天~ 然后就是一个中年的男人,他一上车就在喊,快点去买啤酒啦!后来,我们知道从北京西到西宁的一路,他应该喝了好几个橙汁、四五瓶啤酒、一瓶白的(用鲜橙多的),还吃了一堆鸽子肉……哇!结实我来时喝了三小杯就吐了的经历,我觉得能喝酒的人真是厉害~
第二,手机嘛,移动的手机一直处于哑巴状态,电信的可就不一样了,从河北保定、石家庄、邯郸、邢台,河南郑州,西安、宝鸡,甘肃的甘谷、天水,最后到青海,一路提示欢迎,伴着“大美青海,魅力高原,欢迎来到青海”的短信,我踏上了另一片从未到达过的土地——青海,我来了!
第三,景色啊。好像是进了河南,就看到了发洪水的效果,漫山遍野的水啊,看着哪里都像黄河。还是第一次进那么长的隧道,突然好黑,没有信号,唉,真是恐怖。对,那两边的山也明显不一样,开始还是青山黄水,山上长满了树,慢慢的慢慢的,到了甘肃的时候,变成了“黄山没水”,基本没到青海,因为支教的地点是青海最东边的县,所以火车到了甘肃的海石湾(应该是甘肃的吧)就下车啦~ 见青海景色的时候已经是坐在盘山公路上的汽车上以后的事情了。
第四,吃的啊,刚好,26号晚上吃完了中午从食堂带去的晚饭,27号早上吃了沙淇玛跟酸奶,27号中午吃了馍片跟香肠,27号晚上就来食堂吃饭了。刚好按计划吃了饭,真是比在家都有规律呀~
第五,睡觉啊!妈啊,冻死我了~一边冻得够呛,一边在骂自己“去年这个时候去南昌已经知道这么冷了,还不在上车前拿出长衣长裤,活该!”唉,骂归骂,始终睡不着,太冷了,不过,看清跟雅睡得那可爱的样子,觉得还挺好玩的。旁边巨能喝酒的伯伯说了“这哪里是志愿支教啊,纯粹是志愿受罪了”呵呵,如果对孩子们有价值,受点罪就受点罪吧~(哇,我啥时候这么伟大了!)
第六,晚点啊!非儿跟我们坐同一路车,从郑州上,正点晚上九点,结果上车已经是十一点半了,她跟我说“我已经等的花儿开了又谢,谢了又开,亲们在哪里呀”唉,又有啥办法哩~~小杜杜说她刚到西站就被通过晚点两个多小时,呵呵,能开已经不错啦,T55都停了呢!
第七,好像没有第七了,反正很挤很挤着就到了27号下午五点了,我们到海石湾,到站啦!!
有帅哥来接我们啦~一行六人,坐了一辆苏花江十五分钟,从海石湾到了民和汽车站,这样看来祖国的大西北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恐怖嘛~物质条件也还可以的哈!下面那个穿紫色上衣的小不点儿就是我啦!感谢王清大热天还帮我跑到马路对面拍照哈~~


汽车开动已经是下午六点半了,距离要求我们到达目的地的时间已经晚了一个半小时,唉,火车一下子晚上了五个小时,我们也只能这样了。不过,坐着汽车回官亭的路才真叫爽啊!先七个人玩了一下杀人,后来很累就开始看风景,风景真的好美啊,一路感慨“如果拍下来的能跟看到的一样好就好了……”盘山公路一路向上,弯弯曲曲的,开车的大叔很猛,显然已经开了好些年了,汽车的速度很快,窗外的风呼呼的吹进来,而且海拔越来越高,越来越凉快,都感到了有点冷了。窗外的景色真是美啊,公路下边是几十米的深渊,底下稀稀两两的一些人家,点点灯光。高压线的大支架,好突兀又好伟大,像一堆士兵,守卫着一个地方的安宁。梯田则更为神奇,好高好高,好多层,而且每层颜色都会有所不同,深绿、浅绿、还有嫩嫩的黄色。一层一层的,真是可爱极了!如果没有看错的话,很多农民在地里收小麦(也不知道是不是~想想我家那边早收了,可能这边天气暖和的比较晚吧),他们把它们撂成很可爱的稻草堆~呼呼,好想照一张,可是我们在车上,很难拍……
本来说两个小时的车程,结果晚上九点二十才到学校门口。有之前来得比较早的男生过来接我们,帮我拎可大可沉的箱子~感动ing^-^,嗯!终于找到组织了!
经过三十个小时的奔波,我们终于抵到青海省海东地区民和回族自治县!哈哈~
作者:孙新景

会师记之五——人在囧途
兜里揣着上海到海石湾行程30小时的硬座票,我和复旦的另一个志愿者晓琦本来已做好了艰苦和忍耐的准备,没想到迎接我们的囧事纷迭而来,硬座早已不算什么。
8点44分发车,我们八点一刻才在候车室碰头,正热烈地聊着,候车室原先正常绿色显示的k367次在此候车不知什么时候已默默变成了黄色的“晚点未定”。这时,我们尚未意识到将迎来长达16小时的晚点等候。


10点半,“晚点未定”兀自安然挂在显示屏上,这时小道消息开始四散。对面候车室贴了张白纸,标示着7月24日和七月25日同一次车的不同候车地点,也就是说,昨天的火车晚点已超过24小时。持票群众再也无法保持情绪稳定,尤其是只到河南山东的旅客,开始纷纷商量退票事宜。无奈我们要去的海石湾就只有这么一辆车,根本无法可想,更害怕火车开出后停在半路,食物不够,不敢动包里带的干粮,到楼下KFC解决了午饭。


没多久,说要退票的邻座祖孙俩和小情侣都回来了。原来我们不是一辆车在晚点。暴雨带来的洪水冲垮了陇海铁路的路基,途径西安站的上百次列车纷纷晚点。但是一辆乌鲁木齐方向的列车开出给了我们一丝安慰和期待,证明路已经修通了。
2点,在昏昏欲睡的等待中,“晚点未定”的标示默默变成了绿色“k367次开始检票,准备上车”。那种兴奋不亚于困守阵地的士兵终于迎来了胜利,好多人从洗手间、从餐厅、从各个角落一路小跑回来,排队等着检票。可是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排队排了一刻钟,硬是没有任何动静,广播没有播报,工作人员没有出现,只有一群困惑而焦虑的旅客。
等了一会儿,大家渐渐放弃,有的人满候车室找一个座位,有的人开始给车站打电话询问,直到3点半,希望的绿色又悄无声息地被令人郁闷的黄色替代了。中途遇到一个超级能侃的东北大姐,说我们的晚点信息像做贼一样偷偷摸摸地钻进来钻出去,又说海石湾是一个特别荒凉的地方,“有多荒凉啊,两边都是山,一棵草都不长”。每句话都特别结实特别带劲,给我们漫长的等待带来不少欢乐。当然后来看到的海石湾,还是相当绿相当美丽。



我们开始愁另一件事情。充满电的手机维持30个小时也许还行,但这额外的等待已经耗费了不少电,万一到青海后联系不上组织就糟糕了。候车室的卫生间里有一两个插座。一开始只是偶尔有人在充,后来变成了电脑使用电源,好几台手机接着电脑充,志愿者问询处也满是充电的人群。我跑了好几个卫生间,在一个全部往南边开,没有晚点列车的候车室里找到了空插座。其实后来才发现,车站是设有临时充电处的,诺家索家摩托家小灵家等手机都有专用的接口,相当方便。
晚上,车站的大显示屏上已经华丽丽的一排晚点列车。下午6点,有旅客说看了新闻,我们的车正在往回开,才开到徐州附近,还要5个小时才能开到上海。同个候车室的晚点难友,往成都去的列车k290已经开出,检票员拿着大喇叭直喊:“今天晚上都能走,请大家在原地耐心等待。”原本一直沉默的车站广播终于开始一遍遍播报对晚点乘客的安抚信息。中途接到友人送来的水和面包等补给,心里安定很多,和青海那边的好几个接站人员都非常关切,一直联系着、安慰着。11点,绕候车室一圈,许多人已经买了席子、报纸摊了一地躺下来,下了通宵等待的决心。




1点20分,我们晚点16小时的列车终于到达。在剩下的宁夏车新疆车兰州车西安车乘客羡慕的眼光中,我们松了一口气,疲惫离开。
所幸车上人很少,我们得以一人两座地蜷着睡觉。窗外掠过许多新鲜美好的风景,有大片华丽向日葵花田沐浴晚霞的景象,有只在语文课本上看到过的陕北窑洞,有浑浊中闪烁金光的黄河,有日出下火焰山一样的赤红峭壁……都在我昏沉的睡眼中模糊又清晰清晰又模糊。路途的曲折总是让到达的风景更美。
作者:吴湛
接风记之一——与哈达和青稞酒的结缘
赶在7月8日之前完成实验室手头上的工作,也算是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一个收尾,我就踏上了回家的路,辗转西安、兰州、海石湾,依旧是这条路,还是和往常一样,张老师、郭叔叔他们都在等我,到民和县城的时候,我们总是要一起聚聚的。期间主要讨论了支教资金、志愿者接站等问题,明确了各自的责任。
由吕钧章负责总调度所有的志愿者接站,官亭本地的迎接主要由我和郭叔叔来做。7月24日凌晨袁澄颖成了第一个踏足青海的志愿者,由于飞机误点,使得她到达时间为凌晨一点,但是吕钧章还是顺利地将她从机场接到了西宁,完成了第一个志愿者接站的神圣使命。24日晚上吕钧章从机场接回周臻和盖嘉,根据之前的约定,周、袁、盖三人计划自行旅行,准备27日下午抵达官亭投入支教。期间收到周臻的短信和吕钧章的电话,得知吕在上班之际很好地完成了接站工作。
而来自四川大学的郑剑峰作为第一个踏上三川的外地志愿者,于7月17日下午五点半和朱海孚一起到达。我和邓老师他们早早地等候在金三川酒店的门口,洁白的哈达,醇香的青稞酒,表达了我们对客人最尊贵的敬意。盛情难却之后是豪爽,三杯青稞酒一饮而尽,继而是微微泛红的喜庆。接下来的几日里,郑剑峰和我们一起参与了高一预科的报名工作。
从20日开始,朱海孚开始统计所有志愿者的到站时间和车次,并发给大家做参考,希望时间和地点上相近的志愿者可以相互联系,尽量一起到达。




按照原计划,26日将有3位志愿者抵达官亭,而27日将有13名志愿者到达。但暴雨所致的陇海线的塌方,致使上百趟火车停开,最让我担心的是志愿者的安全。果不其然,收到吴湛的短信,或者将晚点十余个小时,张秦玮的火车也同样晚点,T151晚点三个小时发车,向大家询问平安的同时,随时更改着电脑里面的到站时间,再和接站负责人张鸿毓、韩峰龙联系通知。从15岁开始饱尝三十个小时硬座的我,深知数十个小时的疲倦和火车晚点的折磨,一边想所有的志愿者飞信询问情况,一边百度关于陇海线修复的最新情况。蔡景森晚点约十个小时,于26日晚上八点抵达海石湾,吴湛她们晚点到第二天.........以下27日早晨6:00更新的到站信息:
吴湛/李晓琦--K376次,已晚点十六个小时,预计27日早8点到达海石湾
孙新景/王清/郝静雅/冯非儿/张秦玮--T151次,已晚点三个小时多,预计27日下午两点左右到达海石湾
王文轩--27号上午9:00到兰州;
陈诗涛--27日上午十一点到达兰州机场;
徐加一--27日中午12:48到达兰州;
蔡景森--26日晚八点到海石湾,韩峰龙接到之后准备带到他叔叔家住一晚上,27日再下来
周臻远/盖嘉/袁--准备27日上午准备从西宁出发
幸运的是看到了陇海线修复贯通的利好消息,还有我们的志愿者都已通过塌方路段,意味着27日我们将迎来所有志愿者的安全抵达。


27日上午十一点,我和海孚、郑剑峰等待着吴湛、晓琦、蔡景森的到来。似火的骄阳,使我们重复着这样的镜头:跑到马路中间,远望尽头开来的车,然后又跑回树荫处。终于接到了他们三个,除了海孚误将晓琦认成加一,其它一切顺利。在官亭中心学校门口,郭叔叔和王老师,向志愿者献上了最诚挚的敬意,哈达和青稞酒......

下午五点多的时候,周臻、盖嘉、袁澄颖、王文轩、张鸿毓一起到来,从老远初我就认出了坐在副驾驶位置的大叔。晚上九点多的时候,冯非儿、郝静雅、王清、孙新景、张秦玮、韩峰龙、徐加一、陈诗涛一行八人作为最后一批人员抵达官亭,迎接他们的除了越来越多的志愿者之外,郭叔叔和王老师同样用哈达和请客酒献上对客人最真诚的敬意。很多人将很难忘记这一刻:踏上三川土地,两样东西是土族与生俱来的,哈达代表的热情好客和青稞酒代表的豪爽真诚,这些东西将从此铭记。一群无私的***者和一个真诚好客的民族,从此将结缘,彼此铭记。
作者:祁宾祥
接风记之二——2010年7月27日记
今天是我来官亭镇的第四天,工作做得很多也比较累,虽然现在已经凌晨1点37分了,但我还是想坚持写下今天的日记。
听说其他志愿者今天要来,我心里不免有些激动,想一睹这些名校学子的尊容。吃过午饭,我们(王老师、郭老师、祁校长、朱老师、郑老师和我)早早就准备妥当,到校门口等候志愿者的到来。祁校长、郑老师和朱老师去车站接他们,留下我们在校门口等候,十分钟、二十分、一个小时过去了人仍不见踪影,烈日炎炎下,大家有些着急和无奈。由于我承担本次拍摄任务,在等候片刻我拿着相机拍摄周围行人权当练习。
不经意间我在镜头中看到了他们拉着行李接上志愿者归来,我赶紧远远的抓拍起来。等到了门口,王老师敬献上洁白的哈达,郭老师敬上三杯青稞酒,随即安排入住休息。这样的接待活动今天进行了三次,中午、下午、傍晚,三次活动礼数周全,均是先献上洁白的哈达,再敬上3杯醇香的青稞酒,即便第三次是在晚上,依然如此。


这种礼数可是藏传佛教中最隆重的礼仪,老师们用他们当地人最神圣最淳朴的方式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足以体现出当地人的淳朴和善良。我想志愿者们也会深深地被这场景打动,深深地被当地的质朴与好客的民风所感染,从而认真工作、踏实支教。希望如此……我不断的按下我手中的快门,给每一位志愿者都留下精彩瞬间,希望我手中的镜头能记录下了那每一次的神圣时刻。
晚上,张老师也来了,我们志愿团开了个会,祁校长主持,每人发了一件文化衫。听说这些文化衫是周臻老师设计还挺别致的嘛。嘿嘿。


来了后一些老师迅速投入工作当中,到办公室备课,办公室里插满了笔记本电脑的插头、网线,我坐在最里边为志愿者老师们服务。老师们认真备课、不辞辛劳的精神着实令人感动,不愧是名校的学生。我深感压力重大定须加倍努力啊。还在电脑上制了些表格,以供教学管理所用,也是教学管理必须的。我的工作细小而微不足道,希望能给整体工作添砖加瓦。累了睡呀……
作者:李月龙
接风记之三——官中聚义厅
聚义厅,本是水泊梁山上众好汉相聚之处,在它改名为忠义堂之前,是英雄们最讲义气,最有斗志的辉煌时代。
官亭镇中心学校也有这么一个聚义厅,有影无形地存在着,教室,办公室,厨大姐一人掌勺的食堂,没有固定位置,哪里聚齐哪里便是。
公元2010年7月27日,来自四面八方的各路豪杰齐聚此地,共图大事,官中聚义厅空前繁荣起来。一夜紧张谋划之后,掌声热烈响起,二十多天的战斗序幕总算是拉开了,代号:彩虹行动。
十九路志愿英雄前来报到,“校长”祁宾祥坐的是头把交椅,张恩权老师,郭学良叔叔,王先林老师之外就数他最大了。来自川大的朱海孚、郑剑峰早早来到官亭,而作为志愿者们的志愿者,青海师大的李月龙也加入了筹备工作,附近来自北航的韩峰龙、山大的张鸿毓各领任务,前往民和接纳各路豪杰,而郭叔叔,王老师把守的官中大门才是最大难关,挂上洁白的哈达,香醇的青稞美酒连饮三杯,方可入学校之内。
第一拨前来投奔的是复旦大学的吴湛、李晓琦和厦门大学的蔡景森,从东到西万里征程,分别晚点了十六个小时和八个小时之后,在民和同搭一路车前来。
第二拨主要来自西宁,来自清华周臻,港中大盖嘉,暨南袁澄颖,辗转青海多日而最终来投,顺路结识了同样前来的南开王文轩,在民和随张鸿毓也一并来投。
午后食堂聚义,已达十三人之多,尽情喝水吃肉,不想张恩权老师已先带两位“高级指导”先来一步,张郭王黄金三人组同守大门,后面的人倒是挺荣幸。
最后一拨在热闹的夜色中抵达,一次有着重大意义的顺利会师,厦大陈诗涛、北航张秦玮、复旦徐加一,南开王清,北师孙新景,北大冯非儿,首师大郝静雅,由民和招待使者韩峰龙一并引来。
二十几天的奋斗旅程就此开始,官中聚义厅,名为聚义,义气相投,倒不如说有缘相聚,从此,聚义厅变成了聚缘堂,有缘才会相聚,有心才会珍惜,三川的孩子们,一同努力吧。
作者:蔡景森
齐聚三川——志愿者人物谱——序
话说铁打的三川流水的志愿者,今年来到青海三川的是怎样的一支队伍,又将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人物谱将一一为您道来。
张恩权老师:民和县第二中学物理老师,提出了高考辅导和素质交流相结合的支教理念,并得到历届参与活动志愿者的广泛认同,他以深厚的教学经验和能力对志愿者教学的具体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保证支教活动的教学质量。
郭叔叔:热心教育的私营企业家,为今年的支教提供后勤服务和财务管理,保证志愿者们的工作和生活没有后顾之忧,土族人能歌善舞,酒量惊人的特点也在郭叔叔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祁宾祥:“校长”,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电子学专业准研究生,“支教@青海”活动发起人,由于时间关系今年不再承担教学工作,但支教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他都在尽力解决,需要的各种资源他都在努力提供,事无巨细,忙前忙后,当得起“校长”之称。
周臻:清华大学理论经济学硕士毕业生,利用6月底的毕业和8月底的出国读博的时间差参与到支教中来,并负责志愿者招募和联络工作,是大家心目中有威望的“大叔”。连飞信签名都是“数学分析分析数学”的他教高一数学课,并担任 班主任。
张秦玮: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电子工程专业大二学生,他的高考季在四川绵阳亲历了512汶川大地震,出于对川震援助的感恩,对公民社会责任的理解,对生活本质的虔诚追寻他选择加入这次支教团队,现为高二理科(1)班物理老师,并担任班主任。
徐加一:复旦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大二学生,她个性开朗,酷爱钢琴,为志愿者“单纯的只想付出不想回报的对志愿活动的热爱”所感动,渴望能在这次活动中一圆“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的 西北支教梦,现为高二理科(1)班数学老师。
王文轩:南开大学材料化学专业大二学生,来自内蒙高原的她对音乐有着天然的领悟力,不仅是南开合唱团的一员,还会吹葫芦丝、竹笛、弹吉他,希望能在学生们中找到“放牛班的春天”。现为高二理科(2)班化学老师。
孙新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专业大三学生,来自国内最高师范学府的她有丰富的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为了获得“***的快乐”与“合作的美好”,她接受了去年志愿者汤慧俐的推荐,走上了这次西行之路。现为高二理科(2)班数学老师。
袁澄颖:暨南大学注册会计师大二学生,她的自我评价是“百变”,确实,在娇小甜美的外表下隐藏着坚韧和勇气,曾在云南雨崩徒步旅行,也曾策划举办汶川地震周年祭活动。她希望趁年轻好好感动,所以她 来到了三川,成为高一预科班数学老师,并担任班主任。
蔡景森:厦门大学海洋科学、对外汉语双学位大三学生,受去年志愿者、班长陈诗涛的影响,他决定用支教的方式来度过暑假。报名时,他以一篇数千字的长文谈设想、提意见,给组织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的提议下,今年增设了高二文科作文课,并由他担任老师。同时他还担任高一(2)班数学老师和班主任。
盖嘉: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院一年级学生,作为这次活动年龄最小的志愿者,独自在香港求学的她参加过多次义工活动,出于长期以来支教的心愿和三川支教组织理念的认同加入到这个集体中,她将给学生带来许多新鲜的互动游戏和心理开导,现担任高二(2)数学老师和班主任。
冯非儿: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八年制二年级学生,她以“帮助他人”的单纯目的选择学医,也以“帮助孩子们用最公平最便捷的道路改变命运”的单纯目的选择了参与这次活动,并希望把亲身体验的高考大省河南的竞争心得传递给孩子们。现担任高一(1)班化学老师。
郑剑锋:四川大学化学类二年级学生,他高中基础扎实,高考化学满分,又经过了两年化学学习,更深入了解到化学的精髓所在,从去年志愿者朱海孚那里他感受到了如何将自己的所学所知***给社会,因此今年选择成为高 一预科班化学老师。
陈诗涛:厦门大学海洋科学大三学生,去年的志愿者,以扎实的工作作风给当地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怀念着三川美丽的风土人情,眷恋着三川孩子真诚的目光,今年她再次回到这里,担任高一理科(1)班物理老师。
韩峰龙: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成型及挖制工程专业大一学生,腼腆的他是青海当地土族人,去年高考结束立即参加了支教,给高一升高二的学生辅导物理,今年,他再次回到家乡参加支教,仍然担任高一(2)班物理老师。
李晓琦:复旦大学临床医学八年制二年级学生,作为上一辈西部志愿者的女儿,她2009年回到父亲奋斗的地方,参与宁夏固原支教活动并担任医疗组长,又组织了为宁夏奠安中学捐《新华字典》的活动,今年,她选择来到三川担任高二(1)班化学老师。
张鸿毓:山东大学英语专业大一学生,作为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她发挥地利优势,在海石湾、民和迎接远道而来的志愿者,并给他们提供生活上的帮助,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她也将发挥专业优势,担任高一预科班英语老师,回报家乡。
郝静雅: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财政学大一学生,她的开朗和活力很快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报名表中,她为励志课设计了一套充实的素质拓展方案,希望激励学生坚忍不拔、团结奋进地为自己的未来而努力。现在担任高一预科班物理老师。
王清:南开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大二学生,她甜美的笑容曾经给农民工子弟小学、特殊教育学校和福利院儿童带来温暖,如今又再次照亮三川学子的心灵,她担任高二文科班数学老师和班主任,很快成为了他们的贴心大姐姐。
朱海孚:四川大学化学类二年级学生,通过“校长”了解到这个活动后,一直热情关注积极参与,他充分发挥当地人会说土语和去年参与过熟悉情况的优势,早早就到官亭,成为了今年的“招生主任”和“教务主任”,并给志愿者解决各种问题,担任高一(2)班化学老师。
吴湛:复旦大学古代文学一年级研究生,从2006年回家乡调研民族文化了解到当地教育落后现实以来,一直对支教非常关注和向往,希望能找到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回到广西进行开展,让那里的孩子们也能接受到新鲜的外界事物,现担任高二文科班作文和英语老师。

第一次“亲密接触”
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经过两天的短暂磨合、备课、试讲,今天终于要正式站上期待已久的讲台了。八点正式上课,七点,办公室里已经挤满了跃跃欲试的志愿者;学生们也同样地兴奋,七点半时已整整齐齐地坐进教室。


图为志愿者们在备课
三声哨响,上课啦!考试的、讲题的、问答的,一时间,不知多少教室粉笔灰纷飞,多少教室书声朗朗,多少教室在冥思苦想。但是,“打好漂亮第一仗”的情怀没维持多久,午饭时就有不少志愿者开始感觉到“被打击”,体会到一丝丝挫败和困惑。之前试讲时当地老师反复强调的“当地学生基础很差”、“大家讲课不要太拓展,就讲最基本的”终于得到了印证,更复杂的是,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教高一化学的小陈就反映,她班里的学生,同样的题目,有1/3-1/4的同学在20分钟内能完成,其余同学却需要30-40分钟的时间,甚至更久。高二化学班进行了摸底考试,情况也是同样,一个班尚有不少及格的同学,另一个班级成绩却集中在40分左右。志愿者小徐和小冯甚至提出了“他们说的会和我们理解的会不是一个概念”、“我在课堂上就声明会的同学不许说话,让不会的来说,不要被假象迷惑”的感受。如何平衡讲课内容的难易,兼顾所有学生的反应,成为志愿者遭遇的第一个挑战,进退两难。
不少志愿者为了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和想法,开始各显神通和孩子们进行沟通。在“你们有问题随时来问”的鼓励下,学生带着不会的题目找到办公室,志愿者就耐心地单独辅导,直到听懂为止。“有几个学生来找你啦?”成为了志愿者间新的“攀比”项目。暂时没有学生来请教的志愿者,望着办公室里被团团围住的其他人,甚至还会有点小失落呢。而针对摸底考试成绩较差的高二(2)班,化学老师小王甚至设计了一套问卷,从讲课的难易、快慢、语速、建议等方面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


图为志愿者在回答学生问题


图为志愿者通过纸条与学生交流
晚上,志愿者交流了第一天的讲课情况,集思广益,提出了不少应对方法。小郝提议多讲同类题,甚至将同一份卷子做两次,并要求学生把思维过程写上,宁可讲得少,也要讲得透。小冯则认为对态度不积极的学生要采取一定的处罚措施:“我已经在宣传的惩罚方式是抄方程式,我有一整个方程式总结”。最后,还是大叔来了句“大家情绪要积极、耐心”一锤定音。是的,这才是我们讲台历程的起点,我们要用积极和耐心去让基础好的同学不觉得无聊无趣,让基础差的学生不觉得茫然无措,把孩子们都留在我们的课堂上,让他们在这个夏天有所收获。
作者:吴湛
第一天上课感言
今天第一天上课。有了张恩权老师昨天的提醒,我今天讲的格外慢,但还是有些人不听或是不懂。随机点名的确让人非常有挫败感。但是意外的是本来以为会很折腾的孩子都很乖,早上去上自习,他们全都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看书。一如昨天布置值日,以为他们很累,活也很重,会逃避,我不好意思地表达了同情,不想他们答应得很爽快。
由于没有英语课本,我选了最近在读的林语堂的《风声鹤唳》,节选了他女儿为此书写的序,只有三句话,但是感觉很典型可以学点阅读技巧和背景知识,就给他们讲了这一段内容。意外的是,他们当中竟然没有一个人知道林语堂。知识面太窄只是一个表面现象,真正的原因还是读书基本不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占什么比重。所谓的读书当然不是教科书。


给他们将一些生词如何推断它们的意思,也解释了这本小说为什么叫” A leaf in the storm”。分析了怎么读懂长句子。女生们对语言还是比男生敏锐得多。
今天发现班里有一个女孩,刚刚从文科转到理科。她的确反应上很慢,基础很不牢。跟她谈天,不出所料,家里人希望她学理,因为理科好考。她举了一个同村同学的例子——第一年读文没考上大学,复读转理一下就考上了。这个例子的确片面,但足以让急于通过高考改变孩子命运的父母动心。
她说话一直很拘谨,通常是我问了好几遍她才答。本来以为昨天开班典礼上被王老师暴露自己才18岁会被他们小鄙视一下,结果他们还是很惧怕我,好像我就真的是他们现实生活中的班主任一样。
给她讲了袁腾飞的例子,我的高中历史老师。他给我们讲过他高考数学仅18分的壮举(不记得是不是这么低,但的确是不及格)。我跟这个女孩子讲,如果数学不好,理科思维锻炼不出来,不要强求自己,还是学自己擅长的科目为妙。
可是她学文也有困难。她说她背了书也不会做题。我可以理解,毕竟文科也是要多做题才有感觉的。我只能告诉她要自己决定到底应该学什么,如果有任何困难我可以帮她。我不知道我还能做什么。
她的抽象思维很差,似乎是女生的通病。今天上物理,讲一个很基础的概念,随机点了一个女生,她想了很久,被周围人提醒了还是回答不上来。下课问她是不懂还是没听,她犹豫了很久说没听。没听当然不可能是全部的原因,问题很简单,我也给了她充分的时间思考,就算没听也是可以答上来的。大家的基础,的确很差。
我想我还是对学生的心理很不解——他们到底在害怕什么?是害怕我,还是害怕学习,还是害怕自己?也许都有。但就这短暂的接触,那种羞涩,那种对自己无益的羞涩,我尚说不上来。
希望下午的交流课再跟他们聊聊吧。还是希望尽可能多的听到他们自己的想法。还是很感激有机会当班主任,可以亲身尝试去贴近他们,帮助他们。只是暂且不知,我的言行到底会对他们有多少影响。也不知道我到底有没有机会,在他们美好未来的催化剂中,占据一点点的比例。
下午上完课后我是彻底地累了。嗓子冒烟。酷热的天气和连续两天只有5小时的睡眠也许是更大的罪魁祸首。
班里一半人可以听懂我讲什么,一半人听不懂。很多人觉得我例题讲的太快。我知道我缺乏耐心,看到一个小小的需要正交分解的题他们都做不出来,我唯一的感觉只是更挫败。现在连让他们回答问题我都怕了。
班里的孩子的确是闷骚型。下午励志交流课,文轩宣传了合唱队的事情,但报名寥寥。不问我问题,也不说自己哪里有问题,除非我亲自问他们。
交流课本来不想再说到学习,让他们轻松一下。但是我还是提到高考了,想给他们希望,也想让他们努力。可是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在做无用功。得知大多人都是自愿报的名以后,还是发现有两个女生不爱学,甚至都不想劝她们了。
上午说到的那个转理的文科女生被校长勒令不能再来上课了。放学后跟她谈了很久,告诉她应该怎样学,问了一下她平时的学习情况。让她有事情跟我联系。
累,真的很累。今天一定要早些睡。不知道等到走的时候,我对他们的影响到底能有多少。
作者:盖嘉
“不像支教的支教”
班上的孩子们似乎不是我想象的那样。很多人都知道那张著名的一名农村小姑娘伏在课桌前,抬头专注的向前看的黑白照片。那眼神,好像是触动了内心最深处的神经。让人了解,这片土地上有一些地方应该去走一走,有一些孩子应该去为他们做些什么。 我来到这里的两天,却时不时的会意识不到我是在支教。因为我很难将班上的孩子和照片上的小姑娘联系起来。

两天我们基本都在学校里呆着,还没有亲身了解到这里人们的生活,人们的想法。面对孩子们的时候,看着他们相互之间的谈笑,他们的穿着、举止言谈觉得和自己高中的时候也没太大的不同。 高中的时候,常有师范大学的大学生到班上来实习教学。而很多时候我把我和孩子们关系不自觉的定位成类似这样的。两天以来还很少发现照片中那样为之震动的东西。确实像张恩权老师说的,学生的基础很薄弱。张老师也说这里很落后。但是我看到的是孩子们对于这种环境的习惯,没有我想象的那种从骨子里透出来的挣扎和反抗。
我们的活动是丰富的,两天里没有时间静下来去感受,去思考。半夜三更,敲着这些文字。我突然意识到,我应该是有一点失望吧。我不是怀揣着怜悯和同情来的,我把这些孩子当做自己朋友,听说朋友需要帮助,于是我就来了。但是来了发现好像孩子们并不特别需要帮助。孩子们似乎并不急于改变自己的现状,并不急于走出这里。
也许我们要做的不是帮孩子们走出去,而是让他们意识到,自己需要走出去。这一刻,我想到了鲁迅。
再想一想,自己之前关于支教的想法确有些幼稚。潜意识里这些孩子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努力的学习,改变自己的现状。我们像英雄一样来到他们中间,拯救世界。 而人要和与自己溶为一体的生存环境作出如此彻底的决裂是不可能的,除非接触新的东西,让去他们思考、审视现在的环境。我想这是我们真正要做的。
我们所有人的付出都是无私的,但不可否认,我们都期待着这些付出能有很好的效果。我们期待着因为我们的付出孩子们的分数长了,考上大学了,走出三川了。也许我并没有那么大的能量。这样短期的支教,要做的也许仅仅是告诉孩子们,那有一扇们,然后看着他们自己一路蹒跚地走出去。这是真的***!
作者:张秦玮
刘姥姥逛大观园——赶集记
还记得红楼梦里,刘姥姥初到大观园,左瞧瞧右看看对这满园景色惊奇不已,今日我与清姐来了一次,另类版的“刘姥姥逛大观园”,之所以说是另类版的是因为我们所逛之地并非大观园,而相似的是我们也是满目奇景,赞叹不已。说了半天我们的目的地到底是哪呢?那就是-------官亭镇农贸市场。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各种土特产,银耳、面筋、粉条、干辣椒等等,大部分我们都不太认识,你说我们能不像刘姥姥吗?接着一块块大肉,看得我们心里直慌,还真是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啊!,最后我们行至我们的主目的地---------水果摊。青海地处高原昼夜温差极大,所以这里的水果极甜,这里的水果种类还很丰富,有西瓜、苹果、桃子等等,最后我们选了一种当地的特产俗称“瓜瓜子”,此瓜极像佛手瓜,但个头更大,口味更甜,让我们口水直流。最后果摊的老板知道我们是支教老师还送了我们两个桃子,这里的人真好啊!
今天我们的又玩到此结束,下次再见吧!
作者:郝静雅

返回页首 向下
 
我暑假去三川
返回页首 
1页/共1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
青海师范大学论坛-西海昆仑 :: 院系部落 :: 师大南院 :: 人文学院-
转跳到: